前 ? ? ? 言
本文件按照 GB/T1.1— 2020《標準化工作導則 ? ?第 1部分:標準化文件的結構和起草規則》的規定 起草。
請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內容可能涉及專利。本文件的發布機構不承擔識別專利的責任。
本文件由中華人民共和國工業和信息化部提出。
本文件由全國信息化和工業化融合管理標準化技術委員會(SAC/TC573)歸口。
本文件起草單位:北京國信數字化轉型技術研究院、國家工業信息安全發展研究中心、點亮智匯科 ? 技(北京)有限公司、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廣州賽寶認證中心服務有限公司、埃森哲(中國)有限公司、上海 ? 質量管理科學研究院、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中國管理科學學會、國家信息中心分享經濟研究中心、中國 ? 社會科學院工業經濟研究所、北京賽異科技有限公司、中電鴻信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國家能源投資集團 ? 有限責任公司、中國交通建設集團有限公司、國家電力投資集團有限公司、中國國新基金管理有限公司、 國網國際發展有限公司、用友網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廣東盤古信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中興通訊股份 ? 有限公司、河南昊邦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北京烽火萬家科技有限公司、杭州匯萃智能科技有限公司、金成 ? 技術股份有限公司、南京慧德信息管理咨詢有限公司、廣聯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江鈴汽車股份有限公 ? 司、云南省機械研究設計院有限公司、維正知識產權科技有限公司、青島創新奇智科技集團股份有限公 ? 司、青島中集冷藏箱制造有限公司、江蘇歐軟信息科技有限公司、中關村信息技術和實體經濟融合發展 ? 聯盟、中國中車集團有限公司、中國長江三峽集團有限公司、中國中化控股有限責任公司、南光(集團)有 ? 限公司、華潤數科控股有限公司、北京國聯視訊信息技術股份有限公司、遵義鋁業股份有限公司、石化盈 ? 科信息技術有限責任公司、黑龍江飛鶴乳業有限公司、江蘇亞威機床股份有限公司、中天鋼鐵集團有限 ? 公司、中鐵寶橋(揚州)有限公司、江蘇聯環藥業股份有限公司、天津水泥工業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中鐵 ? 大橋局集團有限公司、卡奧斯工業智能研究院(青島) 有限公司、山西陽煤化工機械(集團) 有限公司、常 ? 州皓鳴信息科技有限公司、烏海市鑫山文武體育科技有限公司、智百會(北京)科技有限公司。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周劍、陳杰、閃四清、周翼、賈縉、李君、王金德、金菊、張健、凌大兵、張曉波、 于風霞、李曉華、趙劍男、劉潔、周慧琴、李文慧、張成剛、陳曦、張正凱、徐大豐、王紅苗、阮真、陸平、張飛、 鄭長水、張璐、姬蕾、陸韌鋼、劉剛、姚賢濤、張東寧、王佳煒、高凌燕、粘君來、孟德風、杜林明、韓月琪、 李鵬美、張海軍、董坤磊、劉泉、周浩偉、陳希、邱君降、鄭永亮、李蓓、段付金、金娟娟、王晴、周鋒、陳悅、 張永久、冷志斌、魏巍、張瑜、涂斌、何小龍、毛偉琦、任濤林、任金鎖、孫建國、黎興寶、劉濤、李昕昱、 彭建文、譚志剛、陶世峰、陳連坤、劉合艷、李剛、韋人銘、王勇、史小惠、耿峰、劉明雷。
引 ? ? ? 言
數字化轉型的根本任務是價值體系優化、創新和重構,數字生產力的飛速發展不僅引發了生產方式 的轉變,也深刻改變了組織的業務體系和價值模式。傳統的業務體系和價值模式是基于技術壁壘構筑 起來的縱向封閉系統,數字經濟時代的業務體系和價值模式則是基于新型(數字) 能力共建、共創、共享 形成的開放生態。
在應用(新一代)信息技術改造提升存量業務,實現提升效率、降低成本、提高質量的基礎上,基于新 一代信息技術賦能作用的延伸業務和增值服務快速發展,隨著數字經濟生態的不斷完善,業態轉變將加 速興起,邁人數字業務蓬勃發展的開放價值生態建設新時期。
本文件聚焦數字化轉型的價值效益“有哪些”“怎么創造和傳遞”“怎么獲取”等問題,給出價值效益 分類體系、基于能力單元的價值創造和傳遞體系及基于新型能力的價值獲取體系等參考模型,旨在幫助 組織以價值效益為導向,建立將價值效益要求貫穿數字化轉型全過程的方法機制,穩定有效獲取數字化 轉型成效,實現可持續創新發展。
信息化和工業化融合
數字化轉型 ? ?價值效益參考模型
1 ? 范圍
本文件給出了數字化轉型價值效益參考模型,確立了價值效益的分類體系以及基于能力單元的價 值創造和傳遞體系 ,描述了基于新型能力的價值獲取體系構建的通用方法。
本文件適用于有下列需求的(各類)組織:
a) ?按照價值體系優化、創新和重構的要求,以新型能力為牽引,務實有效創造、傳遞和獲取數字化 轉型價值效益 ;
b) ?圍繞數字化轉型價值效益研發并提供系統性解決方案;
C) ?為組織開展數字化轉型提供服務。
2 ? 規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內容通過文中的規范性引用而構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條款。其中,注 日期的引用文 件 ,僅該日期對應的版本適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單)適用于 本文件。
GB/T23000 ? 信息化和工業化融合管理體系 ? ?基礎和術語
3 ? 術語和定義
GB/T23000 界定的以及下列術語和定義適用于本文件。
3·1
價值效益 ? ? ValⅡeandeffeCtiVeneSS
組織開展業務活動所創造且可度量的經濟和社會價值及效益結果。
3·2
新型能力 ? ? enhanCedCaPability
深化應用新一代信息技術,建立、提升、整合、重構組織的內外部能力,形成應對不確定性變化的 本領。
[來源:GB/T23000_2017,4·2,有修改]
3·3
數字化轉型 ? ? digitaltranSf0rmati0n
深化應用新一代信息技術,激發數據要素創新驅動潛能,建設提升數字時代生存和發展的新型能力 (3·2),加速業務優化、創新與重構,創造、傳遞并獲取新價值,實現轉型升級和創新發展的過程。
注 :推進數字化轉型通常堅持以價值效益(3·1)為導向、以新型能力(3·2)為主線、以數據要素為驅動、以業務變革為 核心。
3·4
價值流 ? ? ValⅡeStream
用于驅動價值效益需求、目標等在有關活動間進行傳遞的邏輯關系。
3·5
數字能力 ? ? digitaICaPabiIity
組織在數字化轉型過程中打造形成的新型能力(3·2)。
3·6
新型能力體系 ? ? enhanCedCaPabiIitySyStem
按照價值體系優化、創新和重構要求建立的,由 一 組相互關聯或相互作用的新型能力(3·2) 構成的 能力組合。
3·7
能力單元 ? ? CaPabiIityⅡnit
用于實現價值效益(3·l),不必或不可再分、能夠獨立運轉的能力載體,由過程維、要素維和管理維 共同定義。
注:過程維即按照“PDCA”循環建立的能力建設、運行和優化的過程管控機制;要素維包括數據、技術、流程和組織
等要素,對應能力建設、運行和優化的系統性解決方案;管理維包括數字化治理、組織機制、管理方式和組織文 化等內容,對應能力建設、運行和優化的治理體系。
3·8
能力模塊 ? ? CaPabiIitybI0Ck
圍繞特定價值效益(3·l) 目標,基于價值流(3·4)構建形成的能力單元(3·7)的有機組合。 3·9
長尾效應 ? ? I0ngtaiIeffeCt
個性化、差異化、銷量小但種類多的產品或服務,其累計總量巨大,市場總收益超過主流產品或服務 收益的現象。
3·10
價值網絡外部性 ? ? VaIⅡenetW0rkeXternaIity
價值網絡參與者所獲得的價值效益(3·l)與已連接到該網絡的其他參與方數量成正比的特性。 注:價值網絡的參與方越多,每位參與方獲得價值效益越高。
4 ? 縮略語
下列縮略語適用于本文件。
PDCA:策劃,支持、實施與運行,評測,改進(Plan-D。-CheCk-ACti。n)
5 ? 總體框架
數字化轉型價值效益參考模型,如圖 l所示,主要包括價值效益分類體系、基于能力單元的價值創 造和傳遞體系以及基于新型能力的價值獲取體系,系統闡釋以價值效益為導向,將價值效益要求貫穿數 字化轉型全過程的方法機制。
價值效益分類體系給出數字化轉型可實現的價值效益參考分類,從生產運營優化、產品/服務創新、 業態轉變等方面,明確數字化轉型過程中不斷躍升的價值效益。
基于能力單元的價值創造和傳遞體系給出基于能力單元的價值創造和價值傳遞參考架構,從基于 能力分解實現價值分解的主要視角、支持能力打造和價值創造的能力單元、支持能力協同和價值傳遞的 能力單元組合范式等方面,明確通過能力單元和能力單元組合建設,實現能力打造和共享,支持價值創 造和傳遞的方法路徑。
基于新型能力的價值獲取體系給出基于新型能力的價值效益獲取參考架構,從價值點、價值鏈、價 值網絡、價值生態等方面,明確基于能力節點、能力流、能力網絡、能力生態等新型能力賦能業務創新轉 型,獲取價值效益的模式。
6 ? ?價值效益分類體系
6.1 ? ? 通則
價值效益分類體系,如圖 2 所示,其核心導向是引導組織通過應用新一代信息技術,挖掘數據的創 新驅動潛能,加強數據價值的開發和資產化運營。數字化轉型價值效益包括但不限于:
a) ? ?生產運營優化,重點關注傳統產品生產與交付,主要為基于傳統存量業務,聚焦內部價值鏈開展價值創造和傳遞活動,通過傳統產品規?;a與交易,獲取效率提升、成本降低、質量提高 等方面價值效益;
b) ? ?產品/服務創新,重點關注產品與服務創新,主要為拓展基于傳統業務的延伸服務,沿產品/服務鏈開展價值創造和傳遞活動,通過產品/服務創新開辟業務增量發展空間,獲取新技術/新產 品、服務延伸與增值、主營業務增長等方面價值效益;
c) ? ?業態轉變,重點關注新賽道,主要為發展壯大數字業務,依托與生態合作伙伴共建的開放價值生態網絡開展價值創造和傳遞活動,獲取用戶/生態合作伙伴連接與賦能、數字新業務和綠色 可持續發展等方面價值效益。
6.2 ? ?生產運營優化
6.2.1 ? ? 效率提升
效率提升包括但不限于:
a) ? ?規?;侍嵘?,即推動數據流動,減少信息不對稱,提升資源優化配置效率,以細化分工提高規?;?,提升單位時間內價值產出;
b) ? ?多樣化效率提升,即應用新一代信息技術,實現用戶動態需求的快速響應,增強個性定制能力,以信息技術賦能多樣化效率提升,提高單位用戶的價值產出。
6.2.2 ? ?成本降低
成本降低包括但不限于:
a) ? ?研發成本降低,即通過數字化轉型,推動產品創新從試驗驗證到模擬擇優,降低創新試錯和研發成本;
b) ? ?生產成本降低,即加強人、機、料、法、環等生產要素的優化配置和動態優化,降低單位產品的生產成本;
c) ? ?管理成本降低,即提高資源配置效率,減少由于人、財、物等資源浪費和無效占用所帶來的管理成本;
d) ? ?交易成本降低,即優化交易的搜尋和達成過程,降低產品/服務的搜索成本和交易成本; e) ? ?安全成本降低,即提升安全作業水平,降低安全風險和代價。
6.2.3 ? ?質量提高
質量提高包括但不限于:
a) ? ?設計質量提高,即優化改進產品/服務設計、工藝(過程) 設計等,提高產品和服務質量,穩定提供滿足客戶需求的產品和服務;
b) ? ?生產/服務質量提高,即實現生產/服務質量全過程在線動態監控和實時優化,提升質量穩定性,降低質量損失;
c) ? ?采購及供應商協作質量提高,即實現對采購及供應商協作全過程在線動態監控和實時優化,提升供應鏈質量管理水平;
d) ? ?全要素全過程質量提高,即實現新一代信息技術和質量管理深度融合,將質量管理由事后檢驗轉變為按需、動態、實時全面質量管理,全面提升質量管控和優化水平。
6.3 ? ?產品/服務創新
6.3.1 ? ? 新技術/新產品
新技術/新產品的價值效益包括但不限于:
a) ? ?通過新一代信息技術和產業技術融合創新,研制和應用新技術,開發和運營知識產權,創造新的市場機會和價值空間;
b) ? ?通過催生具有感知、交互、決策、優化等功能的智能產品(群)和高體驗產品或服務,提升用戶體驗,提高單位產品/服務的價值,開發智能產品群的生態價值。
6.3.2 ? ?服務延伸與增值
服務延伸與增值的價值效益包括但不限于:
a) ? ?依托智能產品/服務,沿著產品/服務生命周期和供應鏈/產業鏈提供遠程運維、在線運營外包等延伸服務,將一次性產品/服務交付獲取價值轉變為多次服務交易獲取價值;
b) ? ?拓展賣方信貸、總承包、全場景服務等基于原有產品的增值服務內容,提升產品市場競爭力和價值空間。
6.3.3 ? ?主營業務增長
主營業務增長的價值效益包括但不限于:
a) ? ?推動主營業務核心競爭力轉變,從依靠技術專業化分工提升規?;兽D變為依靠新一代信息技術賦能提升多樣化效率,持續提升主營業務核心競爭力,實現主營業務增長;
b) ? ?推動主營業務模式創新,依托數據要素的可復制、可共享和無限供給屬性,實現邊際效益持續遞增,不斷創新網絡化協同、個性化定制等新模式,提升柔性適應市場變化的能力,逐步提高市 場占有率,實現主營業務增長。
6.4 ? 業態轉變
6.4.1 ? 用戶/生態合作伙伴連接與賦能依托在線平臺,實現用戶的廣泛連接和智能交互,以及與生態合作伙伴的業務協同和能力共享,充 分發揮用戶/生態合作伙伴連接帶來的"長尾效應"和 "價值網絡外部性",創造增量價值。用戶/生態合 作伙伴連接與賦能的價值效益包括但不限于:
a) ? ?基于平臺賦能,將用戶、員工、供應商、經銷商、服務商等利益相關者轉化為增量價值的創造者 ,不斷增強用戶黏性,利用 "長尾效應"滿足用戶的碎片化、個性化、場景化需求,創造增量 價值 ;
b) ? ?充分依托價值網絡外部性,快速擴大價值空間邊界,不斷做大市場容量,實現價值持續增值以及價值效益的指數級增長。
6.4.2 ? 數字新業務
通過新一代信息技術的融合應用,將數字化的資源、知識、能力等進行模塊化封裝并轉化為服務,實 現內外部數據價值的開發和資產化運營,形成數據驅動的信息生產、信息服務新業態 ,實現新價值創造 和獲取?。數字新業務的價值效益包括但不限于:
a) ? ?對外提供的數據查詢、統計分析、數據處理、數據交易等數字資源服務帶來的價值效益;
b) ? ?基于知識數字化、數字孿生、智能化建模等對外提供知識圖譜、工具方法、知識模型等數字知識服務帶來的價值效益;
c) ? ?通過主要業務相關的數字能力打造及其模塊化、數字化和平臺化,對外提供研發設計、仿真驗證、生產、供應鏈管理等數字能力服務帶來的價值效益。
6.4.3 ? 綠色可持續發展
綠色可持續發展的價值效益包括但不限于:
a) ? ?通過新一代信息技術在產品全生命周期和產業鏈全場景的深度應用,提升節能、環保、綠色、低碳管控水平,大幅提升資源利用率;
b) ? ?通過新一代信息技術在材料、工藝、能源等領域的融合應用,推動綠色、可再生等新材料、新工藝、新能源的研發和推廣應用,開辟可持續發展的新空間;
c) ? ?通過數據、信息、知識規?;_發利用,構建完善數字產業生態,降低物質資源消耗,減少環境污染和生態損害。
7 ? 基于能力單元的價值創造和傳遞體系
7.1 ? 通則
基于能力單元的價值創造和傳遞體系是指從組織主體、價值活動客體、信息物理空間等三個視角出 發 ,通過新型能力的分解實現價值效益目標的分解,進 一 步明確能力單元建設要求,通過能力單元以及 基于能力單元組合形成的能力模塊建設,實現能力打造和協同,由此構建覆蓋全組織的基于能力單元的 新型能力體系 ,支持價值創造和傳遞 ,如圖 3 所示。
注 :組織主體、價值活動客體、信息物理空間三個視角的內涵見 GB/T23004 。
7.2 ? ?基于能力單元的價值創造和傳遞體系構建過程
構建基于能力單元的價值創造和傳遞體系,主要過程包括但不限于:
a) ? ?依據發展戰略中確定的可持續竟爭合作優勢、業務場景和價值模式,參考價值效益分類體系,明確價值體系優化、創新和重構的總體需求;
b) ? ?依據價值體系優化、創新和重構的總體需求,以及從組織主體、價值活動客體、信息物理空間等三個視角明確的業務場景,識別和策劃新型能力建設總體需求,并將新型能力建設的總體需求 與業務場景相對應進行逐級分解,每個新型能力分解至不能或不必再細分為止,按照新型能力 逐級分解情況確定價值效益逐級分解的需求;
c) ? ?針對不能或不必再細分的新型能力,依據相應價值效益需求提出能力單元建設要求;能力單元是相應能力的載體,組織應將價值效益需求作為能力單元的主要輸人,相應的價值效益成效是 能力單元的主要輸出;每一個能力單元對應一個價值點,能力單元之間構建的價值效益傳遞關 系即為價值流;
d) ? ?按照價值效益需求,通過相關能力單元輸人、輸出的銜接與組合,構建基于價值流的能力單元組合,即能力模塊;通過建設完善能力模塊,推動相關新型能力的協同打造和運用,實現相應價 值點的疊加效應、聚合效應和倍增效應;
e) ? ?以此類推,圍繞戰略全局層面的價值體系優化、創新和重構需求,基于價值流構建覆蓋全組織的能力單元/能力模塊組合,承載整個組織的新型能力體系,構成基于能力單元的價值創造和 傳遞體系。
7.3 ? ?基于能力分解實現價值分解的主要視角
與業務場景相對應,組織應參考組織主體、價值活動客體、信息物理空間等三個視角,系統開展新型 能力的系統分析、逐級分解,包括但不限于:
a) ? ?充分考慮建設和運用能力的組織主體,明確新型能力所涉及的組織邊界;在新型能力分解過程中,系統分析個人/崗位、部門/團隊、組織、生態圈等組織主體相關方面,按照所對應的組織層 級和范圍等開展新型能力的分解;
b) ? ?充分考慮能力賦能的價值活動客體,明確新型能力所涉及的主要價值活動;在新型能力分解過程中,系統分析需求定義、產品研制、交易/交付、服務、循環利用/終止處理等價值活動客體相 關方面,按照所對應的業務體系和業務活動等開展新型能力的分解;
c) ? ?充分考慮支撐能力的信息物理空間,明確能力建設和運用所涉及的基礎設施和資源環境;在新型能力分解過程中,系統分析硬件、軟件、網絡、平臺等信息物理空間相關方面,按照所對應的 基礎設施和資源環境等開展新型能力的分解。
7.4 ? 支持能力打造和價值創造的能力單元
7.4.1 ? 通則
能力單元是實現價值效益的能力載體,可由過程維、要素維、管理維共同定義,如圖 4 所示。組織應 通過過程維、要素維和管理維三個維度的協調聯動和融合創新,確保以價值效益為導向,穩定有效地打 造和運用預期的相關能力。
7.4.2 ? 過程維
過程維包括策劃,支持、實施與運行,評測和改進等子維度,明確能力建設、運行和優化的過程管控 機制。主要活動包括但不限于:
a) ? ?圍繞價值效益目標,不斷完善新型能力策劃,支持、實施與運行,評測與改進的 PDCA 過程管控機制,推動新型能力相關系統性解決方案和治理體系的構建與持續優化;
b) ? ?依托過程管控機制,持續推進新型能力打造、系統性解決方案(要素)實施和治理體系建設完善等過程的協調聯動與互動創新,穩定打造預期的新型能力,支持創造預期的價值效益。
7.4.3 ? 要素維
要素維包括數據、技術、流程和組織等子維度,明確能力建設、運行和優化的系統性解決方案要求。 主要活動包括但不限于:
a) ? ?發揮數據的創新驅動潛能,推動新一代信息技術、管理技術與專業領域技術等的集成應用和融合創新,優化業務流程和職能職責協調聯動機制;
b) ? ?通過持續推進數據、技術、流程、組織四要素之間的協調聯動和互動創新,推動新型能力打造和價值創造方式的持續變革。
7.4.4 ? 管理維
管理維包括數字化治理、組織機制、管理方式和組織文化等子維度,明確能力建設、運行和優化的治 理體系。主要活動包括但不限于:
a) ? ?持續提升數字化領導力,統籌優化人才、資金等資源配置,創新自適應、自組織、自優化的組織結構,建立基于“經濟人”“社會人”向“知識人”“合伙人”假設轉變的員工賦能機制、利益分享機 制和組織文化等;
b) ? ?通過持續推進數字化治理、組織機制、管理方式和組織文化之間協調優化和互動創新,推動管理模式的迭代優化升級,完善新型能力打造和價值創造的治理體系。
注 1:“經濟人”假設即假定人思考和行為都是目標理性的,唯 一 地試圖獲得的經濟好處就是物質性補償的最大化。 “經濟人”假設管理模式的核心是認為人的行為動機源于經濟和權力所維持的效力和服從。
注 2:“社會人”假設指將員工視為社會群體的個體,影響人勞動積極性的因素,除了物質利益之外,還有社會的心理 因素。社會人假設管理模式的核心是認為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特點,個體的觀點和個性都會影響個人對上級命 令的反應及其工作表現。
注 3:“知識人”假設指將員工視為受過高等教育,掌握 一 定的專業知識和技能,具有開拓創新精神的群體?!爸R 人”假設管理模式的核心是從知識人的特點出發,創建 一 種機制和氛圍,使企業員工的能動性能夠最大限度地 發揮出來,并形成一 種集體的創造力和創新能力。
注 4:“合伙人”假設指將員工視為以共建、共創、共享社會性、群體性組織 目標為目的,向組織投人資金、智力成果、 有價值勞動或其他資源并按組織規則共擔風險、共創價值、共享成果的命運共同體?!昂匣锶恕奔僭O管理模式 ? 的核心是激發員工共創價值的合作基因,將員工利益與組織利益有機統一,促進員工與組織共生、共贏和共同 ? 成長。
7.5 ? 支持能力共享和價值傳遞的能力單元組合范式能力單元組合的典型范式如圖 5 所示,包括但不限于:
a) ? ?獨立能力單元,即不能或不必再細分的單一新型能力的載體,主要承載組織內的能力節點; b) ? ?流程型能力模塊,即基于上下游銜接的價值流,由相關能力單元形成的流程化能力單元組合,主要承載組織內的能力流;適宜時,能力流可延伸至供應鏈上下游等相關組織;
c) ? ?網絡型能力模塊,即基于端到端價值流,由相關能力單元之間網絡化連接組成的能力單元組合,主要承載組織內的能力網絡;適宜時,能力網絡可連接相關合作伙伴;
d) ? ?生態型能力模塊,即基于可實現認知協同的價值流,由組織內外部能力單元之間生態化連接組成的能力單元組合,主要承載組織及其合作伙伴所在生態圈的能力生態。
8 ? 基于新型能力的價值獲取體系
8.1 ? 通則
組織應基于新型能力賦能構建的開放價值生態體系模型,從價值點、價值鏈、價值網絡、價值生態等 視角出發,以新型能力賦能業務創新轉型,實現價值效益開放共建、共創和共享,如圖 6 所示。
8.2 ? 價值模式的主要類型
價值模式的主要類型包括但不限于:
a) ? ?價值點,即由單個孤立價值點以散點形式存在的價值模式;
b) ? ?價值鏈,即基于上下游銜接的增值活動,將單個價值點串聯以實現價值鏈整合的價值模式;
c) ? ?價值網絡,即基于價值點網絡化連接,實現價值多樣化創新的價值模式;
d) ? ?價值生態,即基于生態合作伙伴之間價值點生態化連接,實現價值的開放生態共建、共創、共享的價值模式。
8.3 ? 新型能力賦能價值獲取的典型模式
8.3.1 ? 通則
組織應參照基于能力節點的價值點復用、基于能力流的價值鏈整合、基于能力網絡的價值網絡多樣 化創新、基于能力生態的價值生態開放共創等模式,按需調用、組合新型能力,賦能業務創新轉型,動態 響應市場需求,推動價值模式轉變,以最大化獲取價值效益,如圖 7 所示。
8.3.2 ? 基于能力節點的價值點復用模式
組織應按需推動能力節點的模塊化、數字化和平臺化,支持各類業務按需調用和靈活使用新型能 力,以新型能力賦能業務輕量化、柔性化、社會化發展,通過業務的蓬勃發展、開放發展提升能力節點的 調用率和復用率,以大幅提高能力節點對應價值點的價值效益重復獲取,實現價值效益的增值。
更多請查下載原文件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