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數字化供應鏈國際標準ITU-T Y.4910 Maturity model of digital supply chain for smart sustainable cities(《數字化供應鏈成熟度模型》)在國際電信聯盟(ITU)正式發布。該標準由工業和信息化部信息技術發展司指導研制,是向國際社會共享我國供應鏈數字化轉型實踐成果、貢獻數字化供應鏈“中國方案”的重要突破,對于提升我國數字化轉型領域標準國際影響力具有重要意義。
該標準基于我國數字化供應鏈國家標準《數字化供應鏈 成熟度模型》(20221957-T-339)研制,給出了涵蓋供應鏈體系設計(D1)、供應鏈平臺賦能(D2)、供應鏈業務運營(D3)、供應鏈效能效益(D4)四個維度以及基礎起步級(L1)、單元優化級(L2)、集成互聯級(L3)、全鏈貫通級(L4)、生態智能級(L5)五個等級的數字化供應鏈成熟度模型,可幫助各級政府、有關行業組織等摸清供應鏈數字化水平,鎖定供應鏈薄弱環節,逐級打造數字化供應鏈體系,服務實體經濟高質量發展。
下一步,工業和信息化部信息技術發展司將持續做好有關國際標準的宣貫推廣工作,統籌推進數字化供應鏈系列標準研制,加速構建柔性高效、安全可控的數字化供應鏈體系。
來源:工業和信息化部信息技術發展司
數字化供應鏈成熟度模型
隨著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數字化已經成為企業發展的必經之路。數字化供應鏈管理,作為企業數字化轉型的重要組成部分,已經成為企業提升效率、降低成本、增強市場競爭力的重要手段。為了衡量企業數字化供應鏈管理的成熟度,我們需要一個科學的評估模型。
數字化供應鏈成熟度模型可以從三個方面進行評估:數字化基礎、數字化協作和數字化創新。
首先是數字化基礎。數字化基礎是數字化供應鏈管理的基礎,包括企業數字化能力的建設、數字化技術的應用和數字化文化的培育。數字化能力的建設是企業數字化供應鏈管理的前提,包括信息系統的建設、數字化技術的應用和數字化人才的培養等。數字化技術的應用是數字化供應鏈管理的關鍵,包括物聯網、云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的應用,可以提高供應鏈的透明度、效率和可控性。數字化文化的培育是數字化供應鏈管理的保障,包括數字化思維的培養、數字化文化的推廣和數字化治理的實施等。
其次是數字化協作。數字化協作是數字化供應鏈管理的核心,包括企業內部協作和企業間協作兩個方面。企業內部協作是數字化供應鏈管理的基礎,包括內部業務流程的協同、內部部門之間的協作和內部員工之間的協作等。企業間協作是數字化供應鏈管理的關鍵,包括企業與供應商、客戶、物流服務商等外部合作伙伴之間的協作。數字化協作可以提高供應鏈的效率、減少錯誤和延誤,還可以增加供應鏈的靈活性和可靠性。
最后是數字化創新。數字化創新是數字化供應鏈管理的動力,包括企業內部創新和企業間創新兩個方面。企業內部創新是數字化供應鏈管理的基礎,包括流程創新、技術創新、產品創新等。企業間創新是數字化供應鏈管理的關鍵,包括與供應商、客戶、物流服務商等外部合作伙伴之間的創新。數字化創新可以提高供應鏈的競爭力、創造更高的附加值和利潤,還可以開拓新的市場和業務領域。
數字化供應鏈成熟度模型可以幫助企業評估數字化供應鏈管理的成熟度,發現數字化供應鏈管理的不足之處,提出改進和升級的方案,從而提高數字化供應鏈管理的效率、質量和價值。數字化供應鏈成熟度模型也可以幫助企業了解數字化供應鏈管理的最新趨勢和發展方向,從而預測未來的市場需求和變化,為企業的數字化轉型提供參考和支持。